昨日晚间旁听易栋老师的昆曲课,但觉老师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说话亦是珠圆玉润。在此如花校园得遇如此良师,也是一大快事。想着记录一下老师上课点滴,可惜自己资质愚笨,莽夫顽石一个,难以完整叙述老师的风采。自己亦不作此幻想,但还是挂一漏万地记录一下其中的点滴,以备后用吧。(注:根据老师的部分意思,加上自己的臆测。)
这次课主要是介绍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之间的关系;
这一星期樱花盛开,不过到了周四经过一场雨之后,樱花有不少都零落了。老师谈及本来上星期五是上课的绝佳时机,因彼时花开正盛,正是谈昆曲的大好时机,可惜的是因博士生入学考试,教室被占用。难免有些许遗憾,不过又谈及校园里面除了樱花之外,其他花亦争奇斗艳,开的甚欢。未名湖旁的海棠花(计算机学院门前也有,这几日从那边经过,尚只有花骨朵)、教五门前的迎春花、校医院边上的美人梅等等,听老师历数校园里面各类花卉,不时随口吟诵几首古人诗句(记忆较深的一句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1】”),不禁觉得能在这如花的校园里面学习生活也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可惜自己之前缺少这等情致,“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2】”,如今醒悟却也只剩下一年半的时间了。又谈及校园里面的湖,未名湖人工痕迹甚是明显,没了湖的韵味,信息学部的星湖差强人意,不过也属下乘。唯桥头的一株樱花甚美,当属武大最美的一株樱花了,深为赞同。老师谈及当年招待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的时候,对此亦颇多赞语。又谈及其实武大的校园不仅仅只有春天很美,其他三个季节亦是美轮美奂,珞珈山上更是每天变一种颜色,这要归功于当初设计建造武汉大学的哪些前辈了,只是依山而建,没有多少斧凿之迹。对面的华师就有点不尽如人意了,好好的一座桂子山,硬是给削平了,全没了天然的精致。武大风景如画,宛若天成,但其中几栋建筑却是颇多败笔,比如那栋变形金刚,直如一面墓碑,破坏了这天然的景致,再如教五楼,一入校门便能见到,未免太过突兀了,给人一种生硬之感。
接着老师谈及昆曲美与人文传统,用了八字定语,评价的相当精妙,“幽微灵奇,玲珑剔透”。然后老师着重介绍了上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推出的《玉簪记》,由华文漪老师饰演陈妙常,岳美提老师饰演潘必正。老师对这部昆曲相当推崇,又引用了一位老师对华文漪的赞誉:“江流宛转绕芳甸【3】”,老师自己又加了一句“寻芳不觉醉流霞【4】”,足可见对华文漪老师的推崇。
然后论及昆曲艺术的抒情传统,老师认为昆曲是一种雅言,同时也具有一种书卷气。其对这两句的解释大都忘却了,但却对其中一个成语颇为有兴趣,“文人无行”,细思之颇为有趣,好像却又几分道理。昆曲是中国雅文化的精华和代表,可惜却难以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大家将这种美翻译出来,如此外国人也就没法领略到这种雅这种美了。老师例举了红楼梦和水浒传的翻译,一个翻译成发生在红楼里面的故事,一个翻译成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对此也只能呵呵了。近代也有不少优秀的翻译家,比如汪榕培先生(翻译了陶渊明集以及花间集等)、朱生豪先生(翻译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和梁实秋先生(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等,若有更多这样的翻译大家来齐心协力翻译中国的经典文化,中华文化何愁不远播四方。老师又例举了袁宏道先生《初至西湖记》中的句子来进一步让人领略文字传神之美,“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读来确实让人一醉。由文人的抒情传统,自然而然地就谈及中国的两部名著,《金瓶梅》和《红楼梦》,有一种说法是,若无金瓶梅也就不会有红楼梦,是以红楼梦一书,一开始并不叫红楼梦,从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一路改来改去,最终才定名为红楼梦。老师谈到他的一个朋友,说是一开始以红楼为尊,后来专研了金瓶梅一书后,又改以金瓶梅为尊。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说“红楼梦恰似泰山,而金瓶梅却是珠穆朗玛峰”,言下之意是说,金瓶梅一书能读懂的又有多少人呢。想起了之前道听途说到的一个事情,据说,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也是甚爱金瓶梅一书,甚至高官人手一本。想来,此书确实有很独到之处,可惜还未有缘一读,以后定当好好拜读。
昆曲艺术不仅在于有书卷气,更是画境文心,写意传神万象裁。中国传统文人的园林是“壶天自春”,文人的曲子是“亭林逸响”。中国的古典园林大都横山范水,筑山理池以臻天然意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和理想,是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的园林得“含蓄”、“空灵”二字,老师引用了陈从周先生《说园》里面的话“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线空间,故‘空灵’二字为造园真谛。”,老师用四个字进行了概括“牢笼天地”,不禁想起了之前去八公山上看到石壁上的两行题字,正是“牢笼天地,博极古今”。接着论及古代园林治水之法,“掩”、“隔”、“破”、“借”。又引用前人对园林建造的标准“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最后又引用了陈从周老先生对昆曲与园林得看法,说“以园解曲,以曲悟园;曲要静听,园宜静读。一山一水、一亭一树,无异于舞台上一举一动、一词一句,园林的韵律,曲折高下与昆曲并无二致。【5】”,此段对园林和昆曲的评语却是精妙。
中间可能由于自己“神游物外”了一会儿(当是有原因的。。。),老师不知如何提及了梁实秋先生和闻一多先生对于听潮的感受,梁实秋先生认为潮声轰轰隆隆,正好入睡,而闻一多先生却觉得不能入寐,心潮起伏【6】,欲与人谈学问。自然,两人高下立判,当然这并不是贬低闻先生,后来闻先生造诣亦颇深。现在想来,当是应是讲解“天人合一”的观念时提及的,只是倍感有趣,是以记之。
最后以国学大师饶宗颐的一幅对联作为整篇文章的结尾吧: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7】
后记:课后绕道未名湖看花,随手拍了几张,“夜深只恐花睡去,手机自举照红妆。”
再附一张星湖边上的武大最美樱花,如今只有远观也不敢接近了。
参看文献:
【1】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
【2】宋·朱熹《劝学诗》
【3】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唐·李商隐《花下醉》
【6】忆青岛·念一多
ps:不得不吐槽一下,写文章还正是一件累人的差事,不过总算自己还有点兴趣,虽然很是拙劣,但也仅供自己以后参考,也就不那么在意了。写文章就像跑步,过程虽然颇为艰难,但是写完之后却是颇为畅快。想起一不恰当比喻,但念及过于粗俗,也就不说了,2333333,快哉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