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闲翻书,偶拾句”。记录书中感觉说的不错的句子,加上自己的想法。最后做总结;

不管哪种人,“永远不会太迟”的说法永远不过时。神级科学家说,通过学习,人几乎可以在任何年龄生成新的脑细胞。(p2,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不屑,觉得这种说法相当不靠谱;因为之前听说过一个说法,说人的学习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是递减的;但仔细一想,这种说法也是没有坚实的理论依据的,自己相信这一种说法估计还是受一般认知的影响,可是一般认知很有可能不那么正确;以后遇到类似的论断的时候,还需三思;再一想,虽然人的学习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是递减的,但这并不意味这,一个人从很大年纪开始学习就取得不了什么成就,因为这里面还需要考虑这种能力的利用率的问题;)

科学完全不能定位才能的基因,它也无法解密一些更引人入胜和实用的东西:10000小时法则。这一法则是由20世纪70年代的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他们认为所有的世界级专家(从作曲家、外科医生到足球运动员)都需要经历10000小时(一般超过10年)的刻苦练习;(p8,平均一天3小时,从个人经历来看,时间从来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总是拥有大把的时间,坚持才是,如果还有其他因素,学会思考总结也是其中之一)

如果我们想最大化自身的潜能,所有人都需要精深的练习。(p9,何谓精深???)

美国的儿童知道“如果不成功,那就再试一试”;德国的孩子受到这样的教育:“如果想变聪明,请犯错”。……。那些不敢冒险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p9,虽然还不想承认,但是自己确实很害怕犯错,害怕因为自己的错误让别人失望,估计这种思维很小就形成了,因为小时候最怕让父母失望。。。)

真理之行源于疑问。(p11,喜欢这句话)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哈佛图书馆训言。(p2虽然这句话被证伪,详情参考:(假哈佛图书馆自习室墙上训言以讹传讹的典故),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bf266901010tmv.html,但是所谓话伪理不伪,自律确实非常重要。从另一方面看,生活中充满了类似的谣言,想要辨识出谣言还真是不容易,所以有一个偷懒的做法,对于个人,只要认为是正确的,就去实践,不是有句话说“真理和谬误只在一线之间”吗?)

犯错让你更聪明。——德国寓言。(p3)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的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类似的说法是,做哪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就像爬冰山,刚开始的时候会滑倒,会跌跌撞撞,最后不知不觉中就变的敏捷自如。(p8,犯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已,另一个方面应该在于思考;否则只能愚公移山,依靠子子孙孙无穷尽了。)

“我们一直在寻找可以不劳而获的捷径,这绝对是一种糟糕透顶的学习方式。”罗伯特·比约克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系主任,毕生致力于记忆和学习问题的研究。(p9)

罗伯特解释道,其中的原因与我们的大脑构造有关。“我们总认为记忆系统就像一台录音机,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活体结构,一个几乎永远装不满的箱子。我们面对困难且克服困难的机会越多,脚手架就会变得更多。脚手架越多,我们学习新东西的速度就越快。”(p9)

窍门是设定一个稍稍超越自己现有能力的目标:设定努力的目标靶。盲目受挫毫无帮助,实现目标才能突破原有水平。(p10,听过很多次类似的表述,很奇怪,记忆最深一次是却是思修老师上课时说的,说设定的目标需要“跳一跳,够得着”。而且根据自己的锻炼经验来看,确实如此,过高的目标只会让人很快退却,慢慢的增长王道。但好像自己也只有在锻炼中运用了,学习生活中自己总是很盲目)

人们常会认为,练习与人才的关系就如磨刀石和刀具:前者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瓷实的刀片——即与生俱来的才能,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精深练习提出了一种诱人的可能兴奋:它可能是一个锤炼刀片的过程。(p10)

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的只是热情和努力。——查尔斯·达尔文(p24,其实我是质疑这句话的,在google上随便搜了一下,都是来源于这部书;具体是不是达尔文说的,不清楚。有可能是“如是我闻”)

卡内基大厅是美国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界的标志性建筑。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该大厅的笑话:“问:‘我怎么才能去卡内基大厅?’答:‘练习、练习、再练习’”(p28)

科学洞见第一条:实际上,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链之间沟通的结果。(p29)
脑科学使用洞见第二条:技能线路锻炼得越多,使用就越自如。(p31)

髓鞘质的原则(p36):
1. 回放电路至关重要;这种生理机制只钟情行动:真真实实的电流脉冲传过神经纤维;它钟情坚持重复;精深练习得动力来自于原始状态,即时刻警惕、忍饥挨饿、目标明确,甚至绝望挣扎的状态;
2. 髓鞘质包罗万象:髓鞘质不在乎你是谁,只在乎你做了什么。
3. 髓鞘质无法逆转:这就是习惯很难打破。改变就习惯的唯一办法是重复新动作以养成新习惯;
4. 髓鞘质与年龄:30多岁之前,髓鞘质一直生成,直到50岁,损失的速度将快过生长的速度;

人才温床的成功不是因为那里的人更努力,而是因为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练习得更深入,生成了更多的髓鞘质;(p38,何为正确的方向???)

埃里克森与该领域的同事们一起奠定了杰出的成就鸡翅上理论,其核心原则就是一项统计数据: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p42)

研究表明,这种天才的真正特长在于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精深练习,甚至表明上根本看不出来他们在练习。(p44)

优秀是一种习惯。——亚里士多德(p47)

独特性依然重要,但是它的意义在于勃朗特姐妹和Z-男孩做了该做的事情,创造出自己非凡的技能:释放正确的信号,搭建自己的贿赂。(p55)

“如果人们知道我是多么努力地工作换来了我的成就,似乎也就没什么了不起了”米开朗琪罗后来说。(p60)

“长时间的学习,幼年开始就接触各类材料,模仿并且合作创作,这样的学徒制度不知不觉中使那些可能在各方面都平平无奇的男孩变成了艺术技巧高超的男人。”布鲁斯·科尔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之路》一书中写道。“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认为,艺术可以通过一系列渐进的步骤教导,从磨色开始,临摹,配合师傅的设计,直到自己开始绘画或雕塑。”(p60)

这不是说地球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爱因斯坦。重点是,虽然人才看上去是命中注定的,但实际上你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学习什么技能,每个人都拥有比自己想象中还要大的潜能。正如髓鞘质先生常说的那样,我们出生时都有机会成为自己的互联网之王。诀窍在于找到正确的方法。(p68)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败了更好。——塞缪尔·贝克特(p70,其实把前两个词调换一个位置刚好。)

在我访问的人才温床里,这个策略(组块化)被分成三步。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结构。(p75)

“练习并不能使之完美;完美的练习才能使之完美。”(p82)

重复练习是无可替代且千金难求的,然而,要补充解释几点。常规练习是练得越多越好,但是,精深练习并不适用这道等式。投入更多的时间练习是有用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处于最佳位置。(p82)

精深练习往往使人精疲力竭:他们不能一次坚持一个多小时或者两个小时(埃里克森观察了众多训练之后的发现,p82)

在访问每个人才温床时,我都会让人们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他们对最有成效的练习的感觉。这些是他们告诉我的词语:注意力、连接、建立、完整的、警觉、关注、错误、重复、疲劳、边缘、唤醒。我没听到的词语有这些:自然、轻松、日常、自动。还有一个词语, 从没在我访问过的人才温床中出现过:天才;(p86,如此,还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吗?快乐应该来源于学习后,而不是学习中)

这份激情并不总是炫眼耀目的,也不总是幸福洋溢的——有时候,甚至是黑暗沉迷的。有时候,她又像是结婚多年的老两口拥有的那种平淡不惊的安全。(p92,坦白的说,自己并不喜欢激情这个词,因为激情太容易消失了,但有时感觉自己或许理解错了激情的含义。)

这就是激情的工作原理,是那些让我们意识到“我就想成为那样的人”的时刻。人们通常认为激情是一种内心品质。但是我探访的人才温床越多,就越坚信激情首先来自外部世界。在人才温床,正确的蝴蝶拍打翅膀卷起了人才飓风。(p95,或者也可以叫“斗志”)

同其他人才温床的时机情况一样,库拉索岛的成功不但是因为原始信号启动了激情。还包括成功规律中所有的其他原因:严明的纪律,一流的教练,家长的支持,民族自豪感,对这项运动的热情,当然还有充分的精深练习(就我所知,琼斯式训练时铁打的规矩,而不是个例)(p120,由此可以看出,本书说讲的也只是众多成功规律的一些常见的规律而已。)

我拜访的每一处人才温床,他们使用的语言都与德维克的研究发现相符,都是在肯定努力的价值,以及缓慢的进步,而不是天生的才华和智慧。(p135)

激励性的语言通常是指这类鼓舞人们争取不断进步的语言:希望、梦想、以及泛泛的肯定(“你是最棒的!”)。这这语言——我们称之为高动机语言——有其作用。但是从德维克和人才温床那里得到的信息很明显:高动机语言并不能激励人。它的作用正好相反:不是去争取进步,而是倒退,提醒人们无需努力,逃避痛苦挣扎。德维克的研究表明,想“哇,你真用功”或“干得不错,兄弟”这类话产生的激励要有效的多,而另一类这被她称为“无效的表扬”。(p136,这个论断与自己一般所听到的有点出入,mark)

诸如踢足球、写作、喜剧表演这样的技能,需要建立灵活性神经回路,即需要学习者在脑中形成数千条回路,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找到一条回路,可以让他绕过变化无常的障碍物;拉小提琴、打高尔夫、体操、花样滑冰这些技能,需要建立一致性神经回路,全靠扎实的技术基础,重现一场完美表演说遵循的基本法则;这就是为什么自学的高尔夫球员、滑冰运动员,还有体操运动员鲜有案例达到世界级水平,而自学成长的小说家、喜剧演员、还有足球运动员却层出不穷的原因。(p189)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花了大概两个半天的时间翻完了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应该还是在于作者提出的,“精深练习1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对此进行说明,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作者也只是讨论了成为专家的某一些要素而已,而且举得例子也是支持他论据的一些例子,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篇反鸡汤文中所说的,这些文章永远只会告诉你事情的一个方面,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其他的因素。事实上,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弄明白究竟是什么因素让成功(或成为专家)的人成功,或许就连成功的人自己都无法弄明白;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共性的,套用一句话,就是“优秀的人都是相似的,而差劲的人却各有各而差劲”。虽然如此,书籍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里面提到的一些方法,比如组块化、重复练习、激励性的语言等等还是可以借鉴的。

总的来说,这部书应该算作一本励志书,其实书中提出的理论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也并不具备很强的操作性。“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确实需要,但并不就能保证这样就一定能够成为专家之类的。这其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学习环境、比如自律、比如机遇等等。这本书另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他给出了很多“天才”的例子,然后挖掘了一些细节证明即使是“天才”也需要大量的精深练习,比如米开朗琪罗、勃朗特三姐妹等等;读完全书还有一个体会,人们说一些人是天才,往往是想掩盖自己的懒惰而已;因为天份是天赋的,而勤奋和懒惰是后天可以改变的;人们宁愿自欺欺人地说别人有天份,而大多数时候都不愿承认是自己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