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后后花了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把唐浩明老师的《曾国藩传》阅读完了,总感觉有点意犹未尽。第一遍阅读此书,并没有着眼于细节处,而是想着先有一个大概的认知之后再深究。书中涉及了很多东西,自然不是自己读一遍就能领略到的。但是还是想就目前自己所思之处写点想法,作者“穷八年之思,有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自己大概连八十个小时的时间都没有用到,浅薄之处再所难免,以后一定要重读这本书,纠于细节。
就像作者在阅读曾国藩的一些书稿之后说,“**它的难得之处在于,这批文稿完整地向人们展现一个在正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下,力图中规中矩做社会精英的中国知识分子全方位的人生过程。
它的难得之处还在于,这批文稿鲜活地向世人召示一个中国士人,于纲纪倾圮、江河倒流的战乱时代,在操守与利益、高尚与卑污、担当与躲避、进取与退舍、个人与群体、一时与千秋等等立身大节上的那种近于典范式的选择与处置。
它的难得之处更在于,这批文稿记载了一个情感丰富、思虑缜密、喜欢并善于剖析自己、分析人事的涉世极深者,将自我心灵深处的苦痛、喜乐、困惑、领悟、弱点甚至丑恶,向外人向后世作了勇敢而真诚的坦露。**”书中刻画的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曾国藩,他并不是一个聪慧的人,也不是一个圣人,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但是真正难得可贵的是,他懂得自我剖析,并且能够做到“坐而言,静而听,起而行。”
先谈谈曾国藩老先生的有恒之处。书中说道,“自从跟着唐鉴学义理之学后,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并立下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比如说写日记这一条,记得书中多次提到,每有所思或者见自己在某些事情上面做的有欠缺处,皆记之于日记之中供自己反思,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如故,令人动容;再说,练字,书中提到,曾国藩的字已经可以自成一家了,但是依旧每日晨起临摹字帖。此条读来甚是惭愧,自己对书法也相当喜好,但是功夫下的却颇浅,犹记得曾经在学院门口看一古稀之年的老奶奶写地书,自己也虚心请教练习过,但是终究不能持之以恒,至今仍旧与此道上一无所得,不过仍旧感念那个老奶奶,算是我的一个启蒙老师吧,以后有时间定当拾起,修身养性。
再说说曾国藩其他几件趣事吧。史称曾国藩对相术颇有心得。书中也多次提到。不过曾国藩自己也数次被人所相,比如曾国藩一次为自己年过二十却没有半个功名而苦恼,于是去找一个叫司马铁嘴的人算命,司马铁嘴告诉他“你这幅长相长得很不好,满脸凶气死气,将来不是死于囚房,便死于刀兵。”却不知,之后曾国藩第二年就进学了,第三年中举,之后几年中进士点翰林,平步青云;陈敷对此的解释是“大爷的长相,倘若在不得志之时,双眉紧蹙,目光无神,两颊下垂,嘴角微闭,的确给人一副苦难中人的感觉,但那个铁嘴忘记了相书上所说的‘相随心转’的道理。大爷这副相,若长在心肠歹毒、邪恶多端之人的脸上,或有所碍。但他不知,大爷乃堂堂正正伟男子,是忠贞不贰、嫉恶如仇的志士,一颗心千金不换、万金难买。可惜他一个庸人,哪能看得透彻?何况大爷十多年来为学勤勉,为官清正,纾君主之忧,解万民之难,在刑部为百余人洗冤伸屈,在工部为数十州县修路架桥,功德广被人世,贤名远播四域。大爷面相,已早非昔日了。”,后来,曾国藩与太平军数次对敌,几乎死于军中,但最后都化险为夷。如此还真难以说相术究竟为真或为伪;不过对于“以貌取人”来说,自己认为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但却不是一般说认为的那种浅薄的貌。常言道,相由心生,人食五谷杂粮,而生七情六欲,自然而然地会形于外。而且人之一言一行,久而必成习惯,观之自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形式做派,进而推及起性格等等。另一件趣事是,曾国藩好像是“瘟神”下凡,反是他亲临的战场,无一不败。所以当曾国荃攻打安庆的时候还特意提取离去了。书中如此说:“咸丰五六年间在江西,凡他参加之仗无不败,凡他不在场的又一定胜利。上次李元度丢了徽州城,他想再试一次,亲带一支人马去收回,三仗三败,结果还是鲍超去办成了。从那一次后,他彻底相信了,要想打胜仗,就不能有他在前线。他之所以急着要离开安庆,正是为助两弟的成功。”,可发一哂;
当然曾国藩也有不少不那么让人满意的地方,比如说,他杀人太不讲情面,在湖南治匪患之时,秉“乱世当用重典”的观点,被抓住的人十有八九被诛杀,后来落得个曾剃头的名号。再比如,为了立军威,斩杀金松龄,其实罗泽南的过错不在金松龄之下,可惜金松龄不是曾国藩的好友。后来,罗泽南还是因有勇无谋而死于武昌城下。诚为金松龄可惜也。再如,曾国藩号称善于相人,可惜自己的四个女儿都嫁的太差,夫婿不是纨绔子弟,就是过早而亡。
一部曾国藩传不仅仅写的是曾国藩,其余的人物也同样出彩。比如说彭玉麟,此人实在是至情至性之人,初时,相念一人,后来对方竟然相思成疾,最终离他而去。彭玉麟于是画梅为祭,整整画了十多年。本打算终身不娶的他,后来遇到一位和当年故人相似的人,喜结良缘。不幸的是,仍旧不得终年;功名富贵本是唾手可得,却力辞之,愿为相爱之人守墓以终天年;当然,后来却不过曾国藩的力邀之情,还是出山了。
整本书囊括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自己此处不过拾取一二聊以记之罢了。里面关于曾国藩律己、为人、为文甚至相术天命等皆有不错的论述。静言思之,于己必有利。只能寄希望于以后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