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你一生的故事

特德·蒋的小说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在细节上精雕细琢,巨细无靡,但是故事情节上就有所欠缺,阅读起来自然就有点枯燥。不过还是很推荐,里面的不少文章给人一种思维上的享受,需要细细品咂,方能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而自己也只是认识到这一点,并没有去实践。。。

1.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短评

也许是因为《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是本书的最后一篇,对此总有一种偏好,认为,这是整本书里面写的最好的一篇文章。相比于其他的文章,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无疑是最为紧凑的,而且揭示了一个道理,修正人们的最基本的认识,即:美德不一定会得到好报,好人也会遭遇不幸。这无疑是与一般的价值观相违背的,但是却又无可反驳,反而是普世价值观说认为的“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经不起推敲。且不论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比如有打着好人的旗号做坏事的人,比如有被千夫所指、在当时不被人理解的好人)?单就从现世来看,好人经常遭遇各种困顿,而坏人却反而可以颐养千年。有人可能会反驳说,会有来世,这些坏人会遭受对应的惩罚,好人会得到好报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现世是不是另一个世界中的来世?(否则现世的意义又何在?),又如何去证明,现在的一切会在来世被清算,既然如此,为何不在现世清算,这样不是能更好的教化人类吗?设置来世岂不是多此一举。所以,普世的价值观不过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愿景罢了。或许,有一个悖论可以对此提供一个解答,“上帝让好人成为好人,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赏!”。可发一哂。

2. 《领悟》短评

另一篇映像比较深刻的是《领悟》,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个科幻小说,《人类灭绝》,里面描述了在一个非洲部落诞生的超人类,方方面面都能够碾压人类,超人类之于人类就像人类之于大猩猩。领悟描述的也是类似的情况,一个人意外获得了超能力,能够领悟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了。人类当前的语言已经无法对其进行描述了,于是小说的主人公又自创了新的语言,去描述内在的本质。通过对事物本质的领悟,甚至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同时感受别人身体的细微变化,于是乎,就能够达到操控别人的目的。这其实和武侠小说中描述的一些武功颇为类似,比如“隔空取物”、“六脉神剑”甚至是“乾坤大挪移”。只不过,在科幻小时里面,一切都有了科学的合理的推测,于是,看起来也不是那么荒谬。也不禁让我自己也开始了幻想:是否《易经》里面的算卦预测也有其科学依据?只不过编写《易经》的人省略了其中的推理过程。当然,以上不过是及其荒谬的幻想罢了。但也不能完全否定类似的想法,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西方的科学家们做个一个统计实验,发现无名指比食指长的人更具有竞争性。类似的还看到过一个报道,说统计发现,那些名字中包含“摩西”的人活得时间更长。当然,以上可能都比较片面,或许是人们强加的一个因果关系。但如此是否也可以说明中国古代的看相、摸骨、算命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的荒谬绝伦呢?

3. 小说梗概(完整剧透)

巴比伦塔:科幻总是带着一点童话的意味,这一篇尤甚,一个城市倾几个世纪的人力和物力建造了一个通天之塔,想要看看天上是什么样的,后来才发现,天和地不过是一体的,有点类似于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

领悟:因为脑组织受伤,注射了一种激素,反而成为超级天才了,拥有了领悟事物的本质的能力;最后两个拥有同种能力的天才开始巅峰对决,其中一个终究棋差一招。或许万事万物却又其本质的规律可以寻找。学习也是如此,自己目前找到的本质就是重复。

除以零:数学本是精密无差可以自洽的,人类目前很多的东西都是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如果发现其实数学并不完备,那将如何,基础出现裂缝,建立在上面的高楼大厦也毕竟轰然倒塌。譬如量子力学的出现对传统物理学的颠覆;譬如三体里面那些自杀的物理学家;

你一生的故事:命定论,人的一生是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定型了,我们的未来完全是可以预测的。小说中,语言学家通过对外星语言的学习获得了这种认知未来的能力,在女儿没有出生之前已经知晓了她一生中的所有的事情,然而最后出于某种原因最终还是选择维护这种必然性;于是对时间悖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诠释: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必须严格遵照预言行事?

七十二个字母: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研究内在的规律用来给事物命名,进而驱动事物。一项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将在五代之内灭绝,于是研究者们企图寻找一个佳名,让其能够代代相传。统治阶级想利用这种研究,控制贫穷人口的繁衍。然而研究者们终究不能坐视研究成果被这种种族和出生优劣论的人所控制,最终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让人类的繁衍不会受任何别有心机的人控制;

人类科学之演变:设想在后人类时代(各个方面都远超人类,“就连最天才的人类面对后人类的转译的最新成果也往往大惑不解。”),人类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尼尔的妻子在一次天使下凡的神迹中丧生,因为生前对上帝的信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尼尔痛苦万分,想着如何如何也上天堂去和妻子团聚。可是尼尔本身并不信仰上帝,也无法说服自己在以后的时间去信仰上帝。于是便选择了一个十分冒险的方法:追寻天光(九死一生)。不过在被天光照射之后,尼尔依旧被打入地狱:没有上帝的地方。在地狱里,尼尔反而开始虔诚地信仰上帝了。

4. 寻章摘句老雕虫

《领悟》

当然,与我能够体验的情感相比,我实际体验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我的情感发展受到周围人的智力以及我与他们稀疏交往的制约。我不时想起孔子的“仁”这个概念:“仁慈”这个词远不足以表达“仁”的内涵,“仁”浓缩了人性的精华,只有通过与人接触才能获得,孤独者是无缘问津的。而我,虽然与人同在,处处都与人同在,却没有与任何人往来。按照我的智商,我可以成为一个完人,可是目前我仅仅是完人的一小部分。

我进入大千世界,重新观察社会百态。过去我的眼里是种种表达感情的语言、迹象,现在我看到的则是一个种种因素交叉关联的矩阵。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观念与观念之间,力的线条扭曲、延伸。其中的个人是可悲的,如同牵线木偶,一个个原本活跃的个体被他们视而不见的网络缠住。如果他们有这个愿望,本来是可以抗拒的,但是这样做的人却寥寥无几。

《你一生的故事》

如果思维时使用的是一种没有发音表达形式的语言,那会怎么样?我对这种情况一直很好奇。我有一个朋友,父母都是聋子。从小到大他一直使用手语。他告诉我,他思考问题时心里用的语言常常是手语。我非常感兴趣,思维竟然能够这样构成。此人思考时内心没有声音,脑子里只有一双手比来划去。

关于这个问题,我喜欢把它跟一个寓言联系在一起。这个寓言说的是一个人站在岁月之书前,这本书按时间先后记载了过去与未来的一切事件。这本书是缩印本,可尽管如此,它还是一部庞然大物。这个人手持放大镜,翻动薄薄的纸页,翻到记载自己生平事迹的地方。她发现有一段写着她翻阅岁月之书。她跳到下一段,这段文字详细叙述了她这一天余下的时间会做什么:根据书里记录,她会在一匹名叫五月魔鬼的赛马上下一百美元的赌注,然后赢回二十倍。

她也想过,就按书上说的做。可她是个反叛型,偏要下定决心,什么马都不赌。

悖论于是产生。岁月之书不可能错误,上一幕的情景之所以发生,前提是这个人已经知道未来,确切地知道,而不是某种可能性。如果这是一则希腊神话,就会有种种外部条件联合起来,迫使她按照预言行事,无论她的自由意志如何。可大家都知道,神话中的预言极其模糊,岁月之书却非常精确详尽,外部事物中也不存在迫使她按预言所说的方式下注的力量。结果就是悖论:按照定义,岁月之书永远是对的;另一方面,不管这部书里说她会做什么,她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选择做出其他举动。这两个互相矛盾的方面如何统一起来?

不可能统一,这是通常答案。正是因为上面提到的矛盾,岁月之书这种著作便不可能存在,逻辑上不可能。要不然还可以大方点:岁月之书可以存在,只要它不被读者读到——放在一个特别地方保存,不给任何人借阅权。

自由意志的存在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而我们之所以知道自由意志存在,是因为我们直接体验过它。意志是个人意识的本质部分。 ……但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预知未来改变了一个人,唤醒了她的紧迫感,使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义务,必须严格遵照预言行事?

《人类科学之演变》

威廉·吉布森:“未来早已到来,只是尚未平均分布。”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

在尼尔的一生中,别人总是在宗教信仰方面为他的残疾寻找原因,哪怕这种残疾跟上帝一点关系都没有。(在人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总喜欢用自己已有的框架去生硬的理解新的事物,由此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偏见。一般来说,并无什么不好,不过还是得警醒) 爱无条件,亦无所求,甚至不求任何爱的回报; 自从尼尔堕入地狱,离开上帝的视线,许多年过去了,他仍旧爱着上帝。这才是真正的信仰。 美德并不一定会得到好报,好人也会遭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