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个视频,有了一点想法,写了一篇文章,引用了知乎上的一个答案,又因此去看了一本书,还想再写一篇文章。与一本书的缘分有时真的无法言说。
首先还得感谢一下那个知乎作者的回答。让我有兴趣去了解一个人,一个一生都很优雅的女人。虽然作者的文笔以及写法不太认同,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对主人公的兴趣。
书中的主人公叫黛西,中文名字叫郭婉莹,是上海永安百货的四小姐。当然这是新中国之前的身份了。小时候的黛西跟随父亲从澳大利亚会国定居,之后是快乐的童年时期,顺利的从中西女校毕业。原本毕业之后就要订婚结婚的黛西却认为未婚夫没有情趣而毅然决然地悔婚。悔婚之后的黛西去了燕京大学修了心理学的学位。在认识了有Fun的吴毓骧之后,两人很快就结婚了,那时的黛西还是一个会为新婚丈夫的第一顿早饭而发愁的小姑娘。
婚后的生活基本上是平淡的吧,但是平淡中也会起一些波澜。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丈夫在经历过多次创业失败之后,依然在外风流潇洒,即使那时黛西在医院里面面临难产。抗日战争终究是结束了,吴毓骧依靠和国民党的关系谋了一个职位——管理德国人在上海的资产,一家人的生活又短暂回归正常的轨道。因为管理德国人资产的时候和德国人之间建立的一些关系,吴毓骧开出了自己的公司。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表面上依旧风平浪静,殊不知底下已经是暗流涌动了。很快,一场暴风雨席卷而来,吴毓骧被划为右派,被捕入狱,虽然他从来没有右派的资料。与此同时,黛西也被送到资本家学习班去学习,学会用锤子砸石头支援国家建设,在冬天里去剥东北大白菜。往日的荣华在脸上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微微肿胀的脸庞以及十个变形僵硬的手指头。不知道当得知丈夫去世之后黛西是什么心情,但她却依旧坚强,依旧用简单的厨具在煤炉上烤出金黄的土司。四清运动愈演愈烈,黛西被当成靶子被各种批判,或许这些都只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小前奏而已。在文革中,她被派到崇明岛上的一个“集中营”,从事清洗马桶之类的活计直到退休。不知道遭受那样经历的黛西会有怎样的一种心里路程,但终究还是结束了。之后的黛西又有了第二段短暂的婚姻。改革开放的时候,黛西又发挥了一下余热,帮助别人学习英语,这多少让她得到了一些认可,以至于她坚持用一张能够证明他在工作的照片当做遗照。
如果算上第一次家里面安排的定亲,黛西一生经历过和婚姻相关的人一共有三个。对于第一个和她定亲的男人,黛西这样说到:“我不能嫁给一个会和我谈丝袜结实不结实的男人,No fun。”书中写到“她不喜欢他,不喜欢他在送她美国玻璃丝袜的时候说:‘这袜子真结实,穿一年都不坏。’”因为这样,她毅然决然地悔婚了。之后她遇到了一个“极其有趣风流倜傥的人,就像能让许多有闲有趣的女子喜欢把玩的清淡娱人的香烟”——吴毓骧。刚开始的婚姻应该是相当美满的吧。但是,或许像吴毓骧那样极其有趣风流倜傥的人从来就不会只属于一个人,就像书中写到“这是一个会让你非常高兴、但不会对你负起全部责任的丈夫”。所以,即使黛西在医院里面难产,即使家里面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儿,他依然潇洒如故。甚至,有一次黛西亲自把他从一个年轻的寡妇家里领回自己的家中。第三个人与黛西缔结了第二次婚姻,但是也好景不长,早早就离她而去了。个人认为,或许黛西真正喜欢的还是那个有趣但是不会对他负责人的吴毓骧吧。虽然在她自己的回忆录中很少提及,虽然他曾经那么的伤过她的心。比如说,一次古稀之年黛西发现了年轻时失踪的照片,“这时已经七十岁的黛西,才明白过来,当年照片失踪,是因为有人从她家偷了它。那个人将它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我真奇怪他的本事,这么大的东西,他是怎么从我家偷出去的呢?我们家的人,包括门房,竟然没人发现!”黛西就着我的手,看着自己奇迹一样在上海留存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笑着说。她的笑容里还有对那个玩起花样来聪明透顶的男子的欣赏,当年她就是因为这爱上了他,嫁给这个清华大学的学生。”比如说,当作者问起她丈夫的时候,她说“我喜欢我的丈夫,是因为和他在一起,很有意趣。”然而对于第二任丈夫,我想黛西更多的是一种依靠而不是喜欢吧,“以后,黛西回忆起第二任丈夫,说他是一个好人,只是不像第一任丈夫那样,有那么多的话题可以说,没有那么多的fun。”一个无趣的人,一个有趣但是不会对她负责人的人,以及一个好人。。。
从黛西的一生中看,或许她最大的特点或许就是那种倔强的骄傲与不屈。书中写到“中学时代有一次,学校想要黛西上台演奏钢琴,但黛西认为自己弹的不好,拒绝上台。她的拒绝惹恼了老师,老师要罚她那个周末在学校反省,不准回家。黛西选择了处罚。‘黛西是个处处追求完美的人,从小就是。’张燕文说,也许因为这样,黛西才能有后来的执拗与坚持。”正因为如此,当别人采访她,让她说一说曾经遭受的苦难的时候,她说“我不喜欢把自己吃过的苦展览给外国人看,他们其实是看不懂的,他们是想把我表现得越可怜越好,这样才能让他们自己觉得自己生活的十全十美。”当有外国人问起她的那些劳改岁月时,她能优雅地直着背和脖子,说:“那些劳动,有利于我保持身材的苗条。”“对一个经历坎坷的妇人来说,对别人为自己感到不公的经历保持沉默,是一个女子极大的自尊。”这种与其说是一种自尊,不如说是一种倔强的骄傲。
黛西的另一大特点,应该在于她对于生活的永远葆有好奇心,对优雅有着一种无尽的追求。当在崇明岛接受改造的时候,她主动报名去参加挖河泥,“因为我非常好奇。”有一次作者提出要陪她去一个同性恋者的酒吧,并打趣说,这样一个老太太去了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她说:“我为什么不可以去?我连Hard Rock都去过,我就是对没有去过的地方有好奇心。”除了对生活的好奇心,她的优雅也是伴随着她的一生。所以她在八十七岁的时候,与三个年轻女子一起出去吃饭,只在一起走了几分钟,那三个女子就感到情形像是三个男子陪着一个迷人的美女去餐馆,而不是三个女子陪一个老太太。所以,她能够用煤炉烤出金黄的土司。所以,在生命的最后得以安详、干净、体面地谢世。
最后不得不吐槽一下作者的文笔,就像豆瓣上的一个评论写到,“但是作者文笔太差,很多时候都自己沉浸在对郭四小姐的崇拜中,过于感性,我读了一大半也不知道郭四小姐为什么能如此坚韧,可能是理科生的逻辑推理要求读一本书最后能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吧。”在书中,时间来回跳跃,触表不及里,让人不知所云。所以,总的来说,书算不算一本好书,但是书中的主角确实一个值得人思考以及尊敬的人。
最后的最后,以黛西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要是生活真的要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
附录:一些没有用上的书摘
- 有时候,真的让人怀疑,是不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在童年生活中就确立了,而且很可能,富裕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而不是苦难贫穷的生活。(个人并不赞同这段话,明亮与否应该无关贫富,一个人品质的形成确实与童年莫大的生活有关,这种关联更多的应该在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吧。)
- 黛西从中西女校毕业之后就非常讲究的中式衣服。宋家姐妹也是在从中西女校毕业之后,开始终生只穿中式衣服,终生保持中国发髻。……,她说:“没什么理由,因为喜欢,所以做了。”她对此说不出什么辉煌的大字眼。
- 有时候,望着黛西学生时代的照片,会让人想到,这样看上去太十全十美的女孩,到底要给她怎样的生活,才不委屈她,才能与她相配?
- 这一天(黛西生命里面的倒数第二天)她为接待我而化了妆,白发和红唇,她直到最后一天,都是一个精致的女子,不会把一丝口红涂到牙齿上。从我认识她起,她总是为每一个预约好去拜访她的客人化妆,而我们这一代人,只是为重要的场合与自己以为重要的人儿化妆,而这个重要的人,常常是男人。我们更多的是取悦,而她则是礼貌。
- 黛西的一对儿女,都有富庶完美的童年。可是在他们的童年里,黛西都为他们毒了一本1913年出版的著名的美国童书《波丽安娜》。在英文词典里,波丽安娜从女主人的名字引申成一个形容词,形容那些盲目乐观、不知祸之将至的女人。波丽安娜总能够直面人生,可她懂得凡事总往好的一面看,要是她遇到了什么倒霉事,她总是能在里面找到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并开开心心地受用那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波丽安娜不在乎钱,喜欢自然淳朴的事物。波丽安娜总是说:“我永不相信我们就应该拒绝痛苦、罪恶和不适,我只不过是想,先愉快地迎接不知道的将来,要好的多。”
- 有一天,我和黛西说起这些事情,我说也许我会自杀的。可黛西摇摇头,说:“不会的,在你没有经历的时候,会把事情想的很可怕,可是你经历了,就会什么都不怕了。真的不怕了。然后你就知道,一个人是可以非常坚强的,比你想象的要坚强的多。”……。在经历了那么多可怕的事,危险的事,伤心的事,放在郭家四小姐的身上不能想象的事,最终,她还是端正地微笑着坐在你的面前,文雅地喝着红茶,雪白的卷发上散发着香气,你觉得还有什么是她不能够越过的吗?……。她表现出来的教养,对钱的,对侮辱的,对他人得,对自身的,甚至对小老鼠的,其实是一种坚定的骄傲,一种“没有什么东西吓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真正吓住我”的骄傲。
参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