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写毕业论文的事情,好长时间没有写点东西了。近两日心情也欠佳。或许通过书写能够纾解一下郁结的心情吧。于是随手记,随意写,观者也就随便看吧。
先谈戏曲,自从之前被人引入“坑”,如今是感觉要越陷越深了。从最初的惊艳于华美的服饰,俊美的扮相,到后来开始欣赏抑扬顿挫的唱腔以及婉转流畅的唱词,甚至最近开始背诵一些经典的唱词,在戏曲这条“不归路”上竟然有点渐行渐远的趋势。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曲本就源于生活,雅俗共赏,其中更是蕴含与寄托了日常生活的人们朴素无华的愿景。比如说,戏曲里面关于才子佳人的故事都有一个基本的套路“书生上京去赶考,小姐赠金后花园。金榜题名封诰命,才子佳人大团圆。”,不论是《牡丹亭》、《西厢记》还是《荆钗记》、《琵琶记》等等,莫不如是,虽然都是老套路,却依旧让人百看不厌。
再举另一个在课上听到的戏曲,《铡美案》(或者叫《秦香莲》,听老师说,如果演秦香莲的演员技艺更精湛,戏曲名字就叫《秦香莲》,反之如果演包拯的演员更胜一筹,那么曲名就叫《铡美案》。。。),戏曲的故事情节家喻户晓,不再赘述。关于里面的细节却颇为耐人寻味。古人一直常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因此在戏曲里面,不论是王延龄还是包拯,听到秦香莲的哭诉之后,第一反应都是想着试图去撮合他们,让其能够破镜团圆,王延龄甚至以自身的官位担保会为陈世美和皇上求情。不过陈世美以及死心不改,忘恩负义到底。不仅这些大人物充满人情味,里面的小人物也是如此,比如,秦香莲第一次进驸马府,被门官所阻,门官听取述说之后也不忍心再阻拦,但是如果放秦香莲进去,门官也是难逃罪责,于是想得一条妙计,让秦香莲撕下罗裙半幅,权当已经阻拦了,然后放其进去。再如,陈世美派韩琪去杀秦香莲母子,韩琪在得知实情之后也不忍下手,可是叵耐陈世美要“钢刀见血为证”,最后自刎而死,令人不甚唏嘘。在古代,“法理不外乎人情”,面对国太以及皇姑的求情,甚至是以死相逼,身亡朝廷命官的包拯也是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甚至包拯也劝秦香莲让她们就此罢休
“这是纹银三百两,拿回家去度饥寒。教子南学把书念,千万读书你莫做官。你爹爹倒把高官做,害得你一家不团圆。”清官难做,无可奈何,可见一般。不过包拯就是包拯,最后拼着乌纱帽不要,也铡了陈世美,“皇家的官儿我不做,纵有这塌天祸,(包拯摘下乌纱帽。)包某承担!”,还人间一个公平正义,当然也给老百姓留下一个念想:虽然官官相护、民难以与官斗,但毕竟还有包拯这样正直的清官吗,徒留下一些虚无的念想罢了,总不至于真的就让人就此绝望了吧。
说了戏曲,再谈一谈最近读的书吧。应该是去年或者是前年,一位哥们儿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掌舵》,彼时没怎么在意,因为对于这种网络小说总是有一种轻视(其实内心还是挺矛盾的,自己也看过一些不错的网络小说,比如《神墓》、《诛仙》、《悟空传》以及《侯卫东官场笔记》等等,虽然认为写的还不错,不过仍旧对网络小说存在一种偏见)。前几天看见多看上推荐了这本书籍,闲暇之余就开始阅读,由于事先存在的一种偏见和轻视,基本上是泛泛而过,浮光掠影式的翻阅。同时也因为事先的偏见态度,对于书中的描写总抱有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因为有了这种“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态度,自然很难去发掘书中的亮点以及与我有裨益之处。翻完之后,细想一下,抱有如此的态度去读书,难怪翻阅了那么多书,却依旧词不达意、思想浅薄,虽然肚子里面装了一些书,但不过就是一个两脚书橱罢了。再回过头来看,书中还是有诸多可取之处的,比如里面尔虞我诈,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很是精彩,间杂着一些基本的经济常识、品茶论棋、历史人物的品评,还是值得去认真思考和学习的。不过因为自己事先就戴着有色眼睛去看东西,看到的东西自然就是有色眼睛的颜色,而不是事物本身的颜色。其实一开始对书的轻视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说,出于书生的脾性,对于出生草莽,最后大富大贵的人总是难以有好感,特别是想到自己终其一生都难以望其项背时,这种嫉妒与愤恨更加难以言表,不自觉的就将这种偏见的感情加诸于书籍了。再如,自己有时总是怀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绪,认为真正的朋友就应该真诚,真心,而不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一切以利益为主。自己欣赏的一种朋友关系是“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辑;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理想追究敌不过现实,不过有理想总比没有理想好吧,“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总的来说,《掌舵》这本书还是挺不错的,值得一读。说到偏见和认真的态度,又岂止于读书。认真处,鸡毛蒜皮皆可证道;偏执时,庙堂高楼难以安身;
斯人已去,无可与游;此闷何及,无处中酒;愿扫林亭,仍赏新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