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两本书——台北人和皮囊

最近翻了两本书,白先勇的《台北人》和蔡崇达的《皮囊》,两本书还是有些相似的地方的,都是故事集或者称之为散文集。所以就将两本书放在一起说一说,写一写。

总体来说,白先勇的《台北人》更好,更精致华美也更忧伤一点,《皮囊》相比之下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前一半的故事不太好,后面的一部分还是可以看一看想一想的。所以都还是比较喜欢的。

《台北人》是由一些小故事组成的,每一个小故事都非常精致,意犹未尽,足见大家风采。这些小故事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里面的人物大都来自于大陆后来退守到台湾,曾经都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有点还能保留一点“堂前燕”,有的早已经烟消云散“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都有一段时常念叨的过去,“社交皇后尹雪艳、低级舞女金兆丽、空军遗孀朱青、退役老兵赖鸣升、帮佣工人王雄、老年女仆顺恩嫂、年迈将军朴公、疯痴的妓女娟娟、小学教师卢先生、落魄教授余嵚磊、将军夫人蓝田玉、退休副官秦义方”

皆是如此。所以不管是将相之尊、仆从之卑还是文人之殇,所有的故事读起来总是带有一种忧郁、落寞之感,有一种哀愁挥之不去,像是一个历经繁华而今又落寞的人。就如张爱玲所说的那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旗袍,爬满了虱子”。

对《皮囊》的评价则有点复杂,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真是百转千折,首先看到对本书过高的赞誉,心中已经有点不屑了(应该是不喜欢从众,想特立独行一点),然后看见竟然有娱乐明星来作序,心中更添一分不屑,所以在看前半段的故事的时候,总是在挑刺,比如说些的太煽情,不够真实,矫揉造作,比如说些的句式不流畅等等。等到翻过一半的时候,开始欣赏一些不错的故事,对全书的看法也在慢慢改变,特别是看到写文展、厚朴的时候,与自己的生活开始贴近,才慢慢有点感觉了,对于作者有了较大的认同。全书翻完之后,也改变了自己之前的看法,如果真要打一个分数的话,应该在80分左右,后面的诸多文章还是值得一看的。

看完形形色色的小故事,心中总有一个疙瘩无法祛除,即这些故事很多都是出于人为编造的,那么去阅读这些人为编造的故事的时候,我又能从中获得什么东西呢?所不同的是,对于大师的作品可能会出于对名声的仰慕会更认真一点。更一般的,从假的东西中能够获得什么?如果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么又如何期待能够获得对的东西?所以不论在阅读《皮囊》还是《掌舵》的时候,心中总是带着一点不屑,带着一点偏见的。在阅读《台北人》还好一点,因为已经知道白先勇先生的名气了,所以阅读的时候会比较仔细,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拜读。后来,慢慢在想,草根未必不如名人,名人大家的境界很多时候难以达到,无法理解,或者他们也会有偏见和误解,只不过,在大多数的时候他们是正确的,但是观思想之深刻与广博,草根未必比名人大家差。更多时候,名人之所以为名人,只不过其一方面出众,而我们却将他们的一切奉之圭臬,殊不可取。禅宗讲究顿悟,经常有一些参了一辈子的禅的老僧被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点破,那么是否说这些人的修为高过老僧呢?显然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是不是的,对于别人的无心之言,老僧认真对待了,恰好打通了某些关节处,是以会顿悟。从中或许也可以找到一点启发以解我之疑惑,即我若认真,则一切皆为真,假亦可为真。关键在于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上面,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之,那么就会获得与之对应的收获,反之,以浮浪、不屑的态度对待之,事物也必以此反馈自己。总而言之,一切都是自己态度的反馈而已,自己若认为故事为假,自然会处处挑刺,自己也就难以品咂其中三味,自己若认为故事就是真的,那必也会以认真的态度去剖析之,玩味之,反思之,修改之。

还有一点可以说一说,蔡崇达说“我在那时候才恍惚明白写作的意义——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自己颇为赞同,人生一世,只能体验自己的一生,有时候偶尔可以体味一下他人的生活,书籍给我们提供了第三条通路,让我们能够见识到更多的人,体味更多的人生。如果把每一个人的一生比做一个三维空间,读书或许可以视为第四个维度,让我们有通道可以进入别人的世界里面体会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