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认知与财富

两个故事:皇帝的金锄头 & 何不食肉糜

古代有两个老农民畅想皇帝的奢华生活,一个说:“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面膜吃到饱!”另一个说:“不止不止,我想皇帝肯定下地都用的金锄头!”

《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农民认知的局限和皇帝认知的局限其实如出一辙。

认知与财富

这两天看到一段文字,读完之后,深以为然,不过却找不到具体的出处,但是就像钱钟书说的那样:「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因此也不纠结具体出处了,分享如下: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外的钱
除非你靠运气
但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
这是一种必然

你所赚的每一分钱
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
你所亏的每一分钱
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

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
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
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
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如果是两年前,自己看到这段话,估计就像看到很多句子一样,很快就忘记。但是在尝试过两年的理财之后,越想越觉得,上面这句话说的很对,也越来越敬畏认知。

自己对于理财认知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研究生之前,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互联网,也没有任何关于金钱的教育。更多的是读书人的清高,对金钱从精神上的不屑;大学之后,主要是因为没有金钱的积累,所以自然也不会想到去学习理财相关的知识。这个时候,其实了解到的理财只有银行存款这一种;

第二个阶段是读研的时候,因为实习有了一些自己的收入,依旧没有理财的观念,但是这个时候接触到了余额宝,发现利息竟然比银行定期存款高这么多。好像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那个时候,偶尔听身边的同学谈起股票,谈起打新股。这个时候,也是因为没有多少金钱,所以也没有主观想要了解学习的欲望。现在回头来看,这个时候应该是最好的开始,因为没多少钱的时候,盈亏都不会很大,但是因为开始的早,经验也能不断积累。

第三个阶段,在工作前两年的时候,有了一些工资的积蓄,这个时候基本上都放在余额宝上面,但是不得不面对余额宝利息的日趋下行。偶尔看到同事晒出的基金收益,竟然每日能有几千块钱的涨幅。于是无脑跟进买入,买入了支付宝上推荐的基金。后来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自己定投了一段时间之后,亏损出局。

第四个阶段,一直延续到现在,18 年十月份的时候,想到之后要靠自己买房,压力一下变得非常大,于是开始关注了几个公众号,开始学习定投的知识。开始跟着一些自己认可的投资人开始投资。很庆幸,遇到了两个好老师,「ETF拯救世界」&「银行螺丝钉」,自己从他们中学到了很多,对基金的思考和学习也在稳步进行之中。在这个阶段,了解到,余额宝其实是一种货币基金,收益一般在 3% 左右。除了货币基金,还有债权基金、股票基金、指数基金等等,如果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去了解,其中任何一种都会比余额宝要高很多。

只不过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学习,去提升自己的认知,所以很多人会安享余额宝、银行定期存款、银行创新性存款等固定性的收益;

这个阶段还学习到一种很重要的思维,非线性思维。对应到基金之中其实很好理解,虽然基金的内在价值是线性增长的,但是基金的价格却是一种非线性增长,因此对应收益也是非线性增长的,这意味着,可能要在熊市窝好几年,忍着不动,忍到牛市或者忍到价值回归,然后获得价值的平均收益。其中的过程必须亲自体验多次,才能尽可能克服人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认知提升的过程。

努力与收益

从自己经历的几个理财阶段,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一个人必须去主动学习了解,去提升自己的认知,才能不断获得更好的收益。

从最基础的人尽皆知的银行定期存款、到互联网中大多数人存钱的余额宝和银行创新性存款、再到债权、再到指数基金定投。

长期来看,收益是逐渐递增的,当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逐渐递增的。

由此看来,努力和收益还是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

在一个公众号上偶尔看到这样一段话,对此有很精确的描述:

威廉·欧奈尔的《笑傲股市》一书我大概读过三十遍以上,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如下,我曾经将这段话打印出来,贴在家中电脑桌上方的墙壁上,每天看一下。

威廉·欧奈尔在吃书第三版 P93 页中曾经说:

只要下功夫去学习研究,你就会得到很多准确可行的准则、原则和计划。靠运气是不行的,要的是毅力和努力工作。你不能期待每天晚上看看电视、喝喝啤酒,或是和所有朋友开开派对,就可以得到像股票市场或美国经济这类复杂问题的解答。在美国,只要下功夫学习,任何人都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你觉得沮丧、请不要放弃。回头更努力地付出劳动。将朝九晚五、从周一到周五意外的时间拿来学习研究,最终会决定你是让自己走向成功、实现目标,还是让真正的大好机会从手中溜走。

以此自勉,与读者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