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Busy life && Practice makes Perfect

这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感觉里面的观点有点意思,自己也有些想法,遂记之。

文章的作者是一个web strategist, programmer, father, short-order cook and the author of two award-winning and best-selling techothrillers。作者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不仅本职工作做的很出色,而且还出版了多本图书,包括两本获奖的畅销书,开发了web应用,维护了一个博客并出席会议,抚育三个小孩等。文章的主要阐述的是如何找时间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

2002年,有两个人劝说作者参加他们的MBA课程,作者抱怨说太忙了。其中之一就说了类似这样的一句话,“You can be busy for the next two years, or you can be busy for the next two years and get an MBA.”然后作者就选择了参加MBA课程。我们的生活好像总是很忙碌。我们忙着上课,忙着考试,忙着做项目,忙着参加比赛,忙着找工作,忙着娱乐,忙着休息。。。于是乎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时间做我们想做的其他事情了,很多人都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说旅游,比如所写书,比如说阅读等等。但是现实的生活仿佛给我们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因为很忙”,我们很多时候也都被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借口骗过去了,以至于梦想只能在梦里想一想了,也渐渐成了人们口头中的奢侈品。但是如果真的细究起来,忙碌仿佛并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应用时间,我们不仅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能做成很多其他的事情。因此我想如果把上面一句中的MBA换成其他我们想做的事情一样成立。

作者接着罗列了一些他常用的原则来说明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对着九个原则我倒不是特别感兴趣,有兴趣的可以参看原文。倒是对其中举的一个例子印象深刻。这个例子援引自Art & Fear: Observations On the Perils (and Rewards) of Artmaking,说的是,一个制作陶罐的老师将班级分为两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的成绩将由他们制作陶罐的数量来衡量,另一个小组的成绩将由他们制作的陶罐的质量来衡量。最终的结果很有戏剧性,那些质量最好的陶罐作品反而都是由以数量来衡量的小组。其实这个例子阐述的道理很简单,“Practice makes perfect”。作者用自身的经历和周围人的经历来对其进行了佐证,我们都是在不断犯错和尝试中进行学习和成长的。中国也有类似的俗语,比如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事实证明,其实很多书不用读那么多遍,三遍左右就差不多能够理解大部分了,可惜的是,自己之前很多时候因贪速而难窥全貌。)等等。自己近期对自己亦有此方面的反思,是以读来颇有感触。很多东西不会或者易忘,无非是想的多而做的说而已。由此又想到自己一直都存在的一个思维误区,似乎也有了一种答案了,即关于应该重过程还是应该重结果的问题。至少从我所接受的教育来看,一般都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是以自己之前一直囿于一个误区难以自拔:一直想着找到一种最优的过程,与例子中一直想着以什么方式把罐子做好的同学类似,因此不断寻找最优的方案,反而弱化了实践。如此一来,结果可想而知。如今看来,重视过程没有错误,但是不应该轻视结果,两者至少应该同等重要。且结果有统一的量化标准,而过程却难以考量,难以评估,同时过程千变万化,因人而异,难以找到一种最优的过程方案。所以,目前认为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这样,我们应该不断大量实践,尝试各种方法,把注意力放在优化结果上面,对于用什么方法,“笨方法”也好,“聪明的方法”也好,有效的方法,能够达到最优结果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希望自己谨而行之。

注:查了一下上面的那本书,看介绍说是关于做ordinary art的,什么是ordinary art呢?非天才人物做的艺术,天才人物包括,莫扎特、达芬奇、梵高、毕加索等等。。。所以如果你自认为是这一类人,或许“Practice makes perfect”并不适用。

ps:其实并不打算写这篇博客的,太花时间,但是抱着“Practice makes perfect”的想法,还是尽力写了。在写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想法和你如何用语言表达一个想法直之间差别真的很大,我不希望自己做那种“茶壶里装饺子”的人,以后还是多做次方面的锻炼。再引一句大神的话作为结束吧“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