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最后一个戏班(中国故事)兼叙自己与戏曲的故事

0. 缘起

昨天晚上无事,去听了一场通识选修课《京剧历史与审美导引》,来上这门课也有诸多的原因的,比如老师的个人魅力,比如自己对戏曲的一点点兴趣,比如我想知道别人为什么如此感兴趣,再比如希冀能遇见某个人等等,不一而足;恰好昨天晚上和今天翻看了一本纪实小说,于是就想写一写自己与戏曲的故事;

1. 《最后一个戏班》

《最后一个戏班》说的是民间秦腔戏班“武月戏班”的起起伏伏最终没落关门的故事;小说本身并无多大出彩之处,只是忠实地记述了戏班在每个时期的一些小故事,里面有戏曲演员的故事,也有很多老戏骨的故事。让人感慨并感动的是,戏班班主对于戏曲艺术的追求以及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虽然经常入不敷出,但是班主夫妻却一直坚持并坚守了十五年,虽然“庙小”但却也有很多忠实的老戏骨数年如一日地看戏听戏。而今全国只剩下200多个剧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部分的剧种都已经江河日下,日薄西山,逐渐开始没落以及被遗忘,《最后一个戏班》说展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想,任何事物必然都有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必然有一个全盛的时期,如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如此看来,戏曲在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也将不可遏制地开始走向没落,如此想来,也不必过于为之伤悲;

2. 戏曲之于我

自己对于戏曲的兴趣受三个人的影响颇深,一位姑娘,一个朋友,一个老师。在此之前,自己对于戏曲只能说是说不上讨厌,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兴趣,因为小时候身边听戏的人都是耳顺之年甚或古稀之年的老人,而且一般认为戏曲都是老年人的娱乐活动,于是对于一个比较内向的少年来说,是难以堂而皇之地说喜欢听戏的。但是对于自己来说,却又并不像一般的小孩子那样排斥听戏,或许是喜欢那悠扬的唱腔,也许是对于其中内涵的文化的喜爱,也许是因为自己喜静的性格,总之莫衷一是。一直到后来读研的时候遇到一位很喜欢戏曲的姑娘,很难想象一位佳人对于垂暮之年喜欢的娱乐也如此着迷。于是附带着自己也开始去尝试理解并欣赏戏曲,却不想开始慢慢走向一条“不归路”。对戏曲的大部分认识则来自于易栋老师,比较认真地旁听过好几次老师的课,相当喜好老师的讲诉,也时常为其不遗余力地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戏曲的精神而感动。除此之外,一次与一个经常跑步的朋友闲聊之余,意外得知他原来也是一位资深的昆曲戏迷。如此,自己对于兴趣的观念也开始慢慢发生改变。

自己听的第一场戏是大型新编京剧《知己》,2014.10.22晚,于武汉珞珈山剧院。由于当时心有所系不在焉,对于戏曲本身到没有留下多少印象。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现场听戏的感觉远胜于看视频或者听音频。之后15年又去观看了北方昆剧院在琴台大剧院演出的《牡丹亭》和《西厢记》以及在武汉剧院欣赏完整版的青春版《牡丹亭》,如此才开始慢慢走上欣赏戏曲的路上来。如今虽然仍然说不上十分喜爱戏曲,但却对其越来越感兴趣,也开始有兴趣了解戏曲的发展历史,了解戏曲史上的著名人物,了解戏曲的唱词服装等等。启功先生曾书云:“能将忙事成闲事,不薄今人爱古人”,如此,或许自己不妨将戏曲当做一件闲事,好一好古吧。

最后,引一句易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缘随愿生,善果心花;不求甚解,但赏其美。”

附:启功先生书法

附:京剧《未央宫》一段唱词,悲韩信

【西皮流水】 尊一声相国听端的, 楚平王无道行不义,不该父纳子的妻。 金顶轿换成银顶轿,满朝文武谁敢提。 伍子胥他的父上殿把本启,怒恼了奸党费无极。 在深宫定下一条计,可怜那伍子胥, 一家大小三百余口,一刀一个血染衣。 子胥逃出昭关地,投奔吴国报冤屈。 谁知吴越刀兵起,越王勾践为奴隶。 献出了美女叫西施,还有文种与范蠡。 伍子胥又去把本启,吴王他杀了伍子胥。 说什么忠良死得苦,道什么忠臣死得屈。 似这等汗马的功劳前功尽弃,难道我今日要学伍子胥,也要身首离

参考文献: